浅谈民企总经理与老板之观点
发布日期:2015-08-05浏览:1057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当然、在这方面有很多的企业都离不开聘请职业型的总经理来打理企业,由于职业化程度的专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给民企的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笔者结合多年在民企工作经验,浅谈与老板的观点与大家共享.
总经理观点:老板的格局决定一个企业的战略,有什么样的战略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作为职业型的总经理来说职业选择方面,首先是选择老板的格局与胸怀,第二是选择行业的发展趋势,最后才是真正选择企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绝大多数的民企都是老板决定成败,还有就是企业目前好,但行业没有发展前景也只是暂时的,最后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因当今企业来说,所以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模式的创新。
老板观点:你说一个老板的格局和人性决定了企业能走多远,并认为中国富不过三代会是多数国人的宿命,并由此上升到了国民教育。但我知道,一个人不能一日无炊。在这个问题上,两方都有所偏颇。
总经理的说法大方向是对的——老板的格局决定一个企业,但不仅是从战略的角度决定了企业的命运,这样说太窄了。确切地说,是老板的胸怀决定了企业的命运,理论上的说法是:老板的潜意识与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命运。从逻辑上说,是先有了良性潜意识与价值观的企业家,才有了优秀的企业,可是具有这样素质的企业家很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优秀企业很少,而绝大多数企业平平,甚至相当数量企业始终在生存线上挣扎的根本原因。有好的价值观才有好的经营指导思想,才有好的发展战略,企业才能可持续地健康发展。从老板的角度,他天天在为能不能搞到一斗米养活大家发愁,这个当然可以理解。可是这位老板可能没想到,这种“天天为一斗米发愁”的心态已经决定了你的格局。你的潜意识就会始终暗示你:你的企业就定位在“天天为一斗米发愁”的格局,你很难发展到“日进十斗百斗米”的企业格局。
老板们可能马上都会问:那怎么才能成为有“格局”的人呢?这个问题就大了,笔者在之前是做教育培训的,在培训与辅导中就经常提到这个问题的。简单的说,需要人的修炼与提升。另一个可选的方法是,你可以启用有“格局”的人为你操盘。当然前提是以严格的业绩去考核操盘者。
总经理观点:如果只在其位而没得到真正授权,好象被架空的经营管理者,员工会服从他们的管理吗?当层层都可以不服从安排,企业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老板观点:你说我对组织伦理过分随意,事无巨细都要插手,其实这正是因为出现了问题。你们职业经理抓大放小的同时,工作容易浮在面上。当然我也承认,磨合需要个过程,用对人才是关键,但摆在眼前的浪费,于情于理我无法无动于衷啊。
所以、在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了,因为它涉及到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不像一般人认为的只是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就完事了,那是对治理结构的一个肤浅的认识。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建立一系列关于公司治理的制度安排,包括层次授权体系,决策机制,分配机制等等。这是从一个民营企业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门槛。其中的授权指的是真正的授权。比如说董事长向总经理授权,授权后董事长将公司的经营管理权交给了总经理,将不再插手日常事务。这叫“真正的”授权。如果只是名义上授权,而实际上经常插手或安排人插手具体管理事务,那总经理确实是没法操作的。此时如何做的关键在老板身上,他要做出一个选择:要么你自己继续管理,要么你授权给别人管理,真的不能模棱两可。可是我们观察老板不是看他怎么说的,而是看他怎么做的。从老板的出手动作来看,他并没有真正授权。当然一个常用的借口是“不放心”,其实就是不信任。这就非常有意思了。从心理学理论来分析,他理智上觉得应该授权,这是受显意识支配的;一般规律是:理智上决定的事,不一定能做得到。而老板的潜意识里面其实充满了怀疑、不信任,而真正出手的动作是受潜意识驱动的。这就是为什么老板实际做出的动作都是不断插手具体事务的原因。在现实中,经理人要理解老板为什么说的和做的不一样的深层次原因,不要觉得有什么奇怪,其实很正常。而作为老板,就比较麻烦。他一再强调“企业是他的身家性命,职业经理人是可以拍屁股走人的”,是这么回事,所以老板要对这个问题做出慎重的决策,到底授权还是不授权?要授权就真授,就要控制自己的固有习惯。要么就不授。夹在中间“半授半不授”肯定是不行的,那个效果比不授还糟糕。至于潜意识里的“垃圾”,一般来说很难改,除非下大决心做潜意识的修炼,才有可能做出根本性的改变。
在企业执行力问题上总经理与老板的观点所异:
总经理观点:一个企业的成功80%在于执行力,优秀的执行力可以弥补和发现战略的失误。而我们公司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安排会出现大相径庭的结果。
老板观点:我不否认你超前思路的正确性,在我们企业中,有多数的中高管都说你对的时候,错也是对;有多数的中高管都说你错的时候,对也是错。
总经理的观点是不错的,可是在做法上显得激进了一些。老板的那句话某种意义上在中国企业里面是对的。你要想推行你的一整套管理措施,必须要得到中高层的支持,至少要得到多数人的支持。这时重要的不是你的方法对不对,而是你的沟通能力好不好的问题,或者说你的情商高不高的问题。在这方面,多少职业经理人栽了跟头。所以,一个高明的总经理一定会先在人际方面下工夫,把人搞定后,驱动别人去达到他的管理要求,这才是一种管理的最高境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板的作用也十分关键。就像上面说“授权问题”一样,在此老板要再次“忍住”一些习惯。特别是对于来自老臣的抱怨与意见,要想办法“屏蔽掉”。对老板来说,两个“忍住”可能是引进职业经理人的必备条件。要么不要引进,要引进就必须“忍住”。再有,就是首先以身作则,带头支持总经理工作,对公司的制度带头执行。这样,企业的执行力就不可能不好。
在职业经理人定位与评价问题
总经理观点:您是想透过一个外聘的高管把自己的管理思路贯彻下去,您需要的不是总经理,而是一个总经理助理或者执行副总,无非为了促成我进来,冠了一个总经理的名头,尽管您对此一直讳莫如深。我们的根本分歧在于,缺乏统一的价值评判标准。
老板观点:我也像所有的老板心理一样,希望这个企业能基业长青,这也是我引进你及其他高管的初衷,只是在实际推动中,与我设想的差距太大,我耳朵里每天塞满了不同的声音,而更多的是抱怨和意见,伴随着干部心态的动荡,我不能不产生疑惑。
这个问题是非常不好处理的问题。不好处理的根本原因是双方的诉求点不同:老板是希望通过职业经理人的引进,带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把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上去;而经理人则希望通过“空降”企业,在给企业带来价值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价值(包括精神的与物质的)。其实这两个诉求点是不容易调和的。老板只注意要经理人身上他没有的东西,却不太注意你创造了什么条件,才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比如,你真想好要授权了吗?想好了要去力挺经理人,而屏蔽老臣的声音吗?在经理人一方,一般也只想在有限时间内,如何做出业绩来,而忽略其他管理层的感受。比如他有没有想到,你的薪酬可能比其他管理层高了很多,别人心里是什么感受?此时如果你再不注意与人沟通,后面的结果可想而知。如果我们退远一点看这个问题,可能看得更清醒一些。其实老板在回信中一句话还是比较到位的:我个人的看法是,在职业市场还远不够成熟的今天,中小企业如果让职业经理做总经理,老板要不做真正的老板,合理授权,要不就是做总经理助理或许更适合企业的发展。这个说法是比较诚恳的。其实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想得再透一点。我们先看一个大事实:目前中国的一些优秀企业,似乎少有空投职业经理人而成功的,而基本上是靠自己培养的干部撑起了企业。所以,关键在于价值观的认同度。当年在联想工作时,常听到高管说的一句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真是太对了。这个案例中,经理人与老板最终没能合作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所以,最后我分别给在民企中任职的总经理和老板的建议如下:
对于在民企任职的总经理来说:你一定要想好自己今后的定位。如果继续到别的企业做总经理,一定要先考量与那个企业老板价值观的匹配度。如果差距较大,最好也别费那个劲了。在进入一个企业后,要特别注意两个事:一是注意与企业中高层的沟通与协调,溶进他们中间去;二是注意管理措施的推进进程。这点是很多经理人特别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即不考虑企业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就盲目地将一些所谓先进的管理方法推行实施。正确的做法是:在最适合的企业发展阶段,推出最合适的管理方法。
对于老板:一定要把一些事情想好再动手。这些“事情”不是简单的你想要个经理人帮你打理公司什么的,而是对企业发展具有根本意义的那些“事情”。比如,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企业?你想把企业做成什么样?你做企业最基本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你只是想养活一群跟着你的人?还是做成一个与众不同的企业?如果是前者,那也不必请什么人了,就在现有基础上慢慢做吧;如果是后者,那对不起,你必须首先要改变一下自己,对以前做企业的一些模糊认识,要有个重新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痛苦,但那是必须的。通过了这个过程,你会有脱胎换骨的感觉,那时你再决定是否请什么人就不会太盲目了。也会很好地解决前面的一些问题,不管是用外部人,还是内部人,你的企业都将得到真正的发展。
笔者最终认为:以上作为民企总经理与老板的观念定位要搞清楚,我们真心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老板能真正明白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的道理,如果外请职业总经理的同时,一定要把经营权与所有权区分来来,真正的合理授权后,通过职业化程度去打理,当然也要在经营圈外进行有效监督,才能把自己企业真正发展起来。
总经理观点:老板的格局决定一个企业的战略,有什么样的战略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作为职业型的总经理来说职业选择方面,首先是选择老板的格局与胸怀,第二是选择行业的发展趋势,最后才是真正选择企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绝大多数的民企都是老板决定成败,还有就是企业目前好,但行业没有发展前景也只是暂时的,最后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因当今企业来说,所以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模式的创新。
老板观点:你说一个老板的格局和人性决定了企业能走多远,并认为中国富不过三代会是多数国人的宿命,并由此上升到了国民教育。但我知道,一个人不能一日无炊。在这个问题上,两方都有所偏颇。
总经理的说法大方向是对的——老板的格局决定一个企业,但不仅是从战略的角度决定了企业的命运,这样说太窄了。确切地说,是老板的胸怀决定了企业的命运,理论上的说法是:老板的潜意识与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命运。从逻辑上说,是先有了良性潜意识与价值观的企业家,才有了优秀的企业,可是具有这样素质的企业家很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优秀企业很少,而绝大多数企业平平,甚至相当数量企业始终在生存线上挣扎的根本原因。有好的价值观才有好的经营指导思想,才有好的发展战略,企业才能可持续地健康发展。从老板的角度,他天天在为能不能搞到一斗米养活大家发愁,这个当然可以理解。可是这位老板可能没想到,这种“天天为一斗米发愁”的心态已经决定了你的格局。你的潜意识就会始终暗示你:你的企业就定位在“天天为一斗米发愁”的格局,你很难发展到“日进十斗百斗米”的企业格局。
老板们可能马上都会问:那怎么才能成为有“格局”的人呢?这个问题就大了,笔者在之前是做教育培训的,在培训与辅导中就经常提到这个问题的。简单的说,需要人的修炼与提升。另一个可选的方法是,你可以启用有“格局”的人为你操盘。当然前提是以严格的业绩去考核操盘者。
总经理观点:如果只在其位而没得到真正授权,好象被架空的经营管理者,员工会服从他们的管理吗?当层层都可以不服从安排,企业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老板观点:你说我对组织伦理过分随意,事无巨细都要插手,其实这正是因为出现了问题。你们职业经理抓大放小的同时,工作容易浮在面上。当然我也承认,磨合需要个过程,用对人才是关键,但摆在眼前的浪费,于情于理我无法无动于衷啊。
所以、在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了,因为它涉及到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不像一般人认为的只是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就完事了,那是对治理结构的一个肤浅的认识。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建立一系列关于公司治理的制度安排,包括层次授权体系,决策机制,分配机制等等。这是从一个民营企业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门槛。其中的授权指的是真正的授权。比如说董事长向总经理授权,授权后董事长将公司的经营管理权交给了总经理,将不再插手日常事务。这叫“真正的”授权。如果只是名义上授权,而实际上经常插手或安排人插手具体管理事务,那总经理确实是没法操作的。此时如何做的关键在老板身上,他要做出一个选择:要么你自己继续管理,要么你授权给别人管理,真的不能模棱两可。可是我们观察老板不是看他怎么说的,而是看他怎么做的。从老板的出手动作来看,他并没有真正授权。当然一个常用的借口是“不放心”,其实就是不信任。这就非常有意思了。从心理学理论来分析,他理智上觉得应该授权,这是受显意识支配的;一般规律是:理智上决定的事,不一定能做得到。而老板的潜意识里面其实充满了怀疑、不信任,而真正出手的动作是受潜意识驱动的。这就是为什么老板实际做出的动作都是不断插手具体事务的原因。在现实中,经理人要理解老板为什么说的和做的不一样的深层次原因,不要觉得有什么奇怪,其实很正常。而作为老板,就比较麻烦。他一再强调“企业是他的身家性命,职业经理人是可以拍屁股走人的”,是这么回事,所以老板要对这个问题做出慎重的决策,到底授权还是不授权?要授权就真授,就要控制自己的固有习惯。要么就不授。夹在中间“半授半不授”肯定是不行的,那个效果比不授还糟糕。至于潜意识里的“垃圾”,一般来说很难改,除非下大决心做潜意识的修炼,才有可能做出根本性的改变。
在企业执行力问题上总经理与老板的观点所异:
总经理观点:一个企业的成功80%在于执行力,优秀的执行力可以弥补和发现战略的失误。而我们公司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安排会出现大相径庭的结果。
老板观点:我不否认你超前思路的正确性,在我们企业中,有多数的中高管都说你对的时候,错也是对;有多数的中高管都说你错的时候,对也是错。
总经理的观点是不错的,可是在做法上显得激进了一些。老板的那句话某种意义上在中国企业里面是对的。你要想推行你的一整套管理措施,必须要得到中高层的支持,至少要得到多数人的支持。这时重要的不是你的方法对不对,而是你的沟通能力好不好的问题,或者说你的情商高不高的问题。在这方面,多少职业经理人栽了跟头。所以,一个高明的总经理一定会先在人际方面下工夫,把人搞定后,驱动别人去达到他的管理要求,这才是一种管理的最高境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板的作用也十分关键。就像上面说“授权问题”一样,在此老板要再次“忍住”一些习惯。特别是对于来自老臣的抱怨与意见,要想办法“屏蔽掉”。对老板来说,两个“忍住”可能是引进职业经理人的必备条件。要么不要引进,要引进就必须“忍住”。再有,就是首先以身作则,带头支持总经理工作,对公司的制度带头执行。这样,企业的执行力就不可能不好。
在职业经理人定位与评价问题
总经理观点:您是想透过一个外聘的高管把自己的管理思路贯彻下去,您需要的不是总经理,而是一个总经理助理或者执行副总,无非为了促成我进来,冠了一个总经理的名头,尽管您对此一直讳莫如深。我们的根本分歧在于,缺乏统一的价值评判标准。
老板观点:我也像所有的老板心理一样,希望这个企业能基业长青,这也是我引进你及其他高管的初衷,只是在实际推动中,与我设想的差距太大,我耳朵里每天塞满了不同的声音,而更多的是抱怨和意见,伴随着干部心态的动荡,我不能不产生疑惑。
这个问题是非常不好处理的问题。不好处理的根本原因是双方的诉求点不同:老板是希望通过职业经理人的引进,带来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把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上去;而经理人则希望通过“空降”企业,在给企业带来价值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价值(包括精神的与物质的)。其实这两个诉求点是不容易调和的。老板只注意要经理人身上他没有的东西,却不太注意你创造了什么条件,才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比如,你真想好要授权了吗?想好了要去力挺经理人,而屏蔽老臣的声音吗?在经理人一方,一般也只想在有限时间内,如何做出业绩来,而忽略其他管理层的感受。比如他有没有想到,你的薪酬可能比其他管理层高了很多,别人心里是什么感受?此时如果你再不注意与人沟通,后面的结果可想而知。如果我们退远一点看这个问题,可能看得更清醒一些。其实老板在回信中一句话还是比较到位的:我个人的看法是,在职业市场还远不够成熟的今天,中小企业如果让职业经理做总经理,老板要不做真正的老板,合理授权,要不就是做总经理助理或许更适合企业的发展。这个说法是比较诚恳的。其实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想得再透一点。我们先看一个大事实:目前中国的一些优秀企业,似乎少有空投职业经理人而成功的,而基本上是靠自己培养的干部撑起了企业。所以,关键在于价值观的认同度。当年在联想工作时,常听到高管说的一句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真是太对了。这个案例中,经理人与老板最终没能合作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所以,最后我分别给在民企中任职的总经理和老板的建议如下:
对于在民企任职的总经理来说:你一定要想好自己今后的定位。如果继续到别的企业做总经理,一定要先考量与那个企业老板价值观的匹配度。如果差距较大,最好也别费那个劲了。在进入一个企业后,要特别注意两个事:一是注意与企业中高层的沟通与协调,溶进他们中间去;二是注意管理措施的推进进程。这点是很多经理人特别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即不考虑企业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就盲目地将一些所谓先进的管理方法推行实施。正确的做法是:在最适合的企业发展阶段,推出最合适的管理方法。
对于老板:一定要把一些事情想好再动手。这些“事情”不是简单的你想要个经理人帮你打理公司什么的,而是对企业发展具有根本意义的那些“事情”。比如,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企业?你想把企业做成什么样?你做企业最基本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你只是想养活一群跟着你的人?还是做成一个与众不同的企业?如果是前者,那也不必请什么人了,就在现有基础上慢慢做吧;如果是后者,那对不起,你必须首先要改变一下自己,对以前做企业的一些模糊认识,要有个重新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痛苦,但那是必须的。通过了这个过程,你会有脱胎换骨的感觉,那时你再决定是否请什么人就不会太盲目了。也会很好地解决前面的一些问题,不管是用外部人,还是内部人,你的企业都将得到真正的发展。
笔者最终认为:以上作为民企总经理与老板的观念定位要搞清楚,我们真心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老板能真正明白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的道理,如果外请职业总经理的同时,一定要把经营权与所有权区分来来,真正的合理授权后,通过职业化程度去打理,当然也要在经营圈外进行有效监督,才能把自己企业真正发展起来。